专题专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专题专栏 > 正文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地理科学专业 旅游管理专业:脚踏实“地” “旅”创一流

来源:新闻中心   作者:记者:康媛圆   编辑:何瑶、何敏   发布日期:2021-11-29   点击数:

我校地理与旅游学院专业设有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科学、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专业,其中旅游管理专业和地理科学专业分别于2019年、2020年获批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把握整体,落实具体

地理与旅游学院是我校目前少数拥有两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学院,在国家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该学院落实“以本为本、四个回归”、推进“四新”建设、完善协同育人和实践教学机制、培育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质量文化。在“双一流”建设和”双万计划”的推进实施中,地理与旅游学院也勇抓一流专业建设。

学院一流专业的建设主要通过一系列措施来努力推进:一是坚持立德树人,完善“三全育人”。强化全员育人体制、体育改革、本科生导师制和第二课堂育人实效,优化学风建设长效机制;二是坚持创新发展,建构多元培养新模式。探索新文科、新理科本科人才培养改革,创新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模式;三是坚持标准导向,建设一流专业新平台。树立专业建设标准意识和特色意识,推动形成就业与招生、人才培养的联动机制;四是坚持质量取向,建设课程教学新体系。高标准建设专业核心课程,更新课程内容。五是坚持能力本位,创新实践育人新体系。开展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建设,建设教师教育智能实训平台。六是坚持持续改进,完善质量监测新体系,形成评估——反馈——改进的良性闭环。七是坚持育人取向,打造教师发展新体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教学学术意识与水平,完善教学激励机制。八是坚持融合发展,提升“互联网+教育”水平,提升师生信息化素养。九是坚持开放办学,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

保持优势,明确目标

2019年旅游管理专业获批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该专业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招收本科生,立足本地,面向西南,辐射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旅游管理专业隶属于工商管理学科,我校按照一级学科的方向来打造旅游管理专业,在相应竞争中具有一定优势。

旅游管理专业以旅游经济管理与旅游市场营销为主要支撑、以区域旅游开发和旅游经营管理为突出特色,引领区域旅游大数据智能化应用研究,成为重庆市乃至西南地区具有突出代表性的旅游产学研智力服务重要支撑力量。同时,旅游管理专业以本科人才培养为主体,以应用研究和社会服务为支撑,曾获全国首个旅游类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重庆市唯一的旅游管理类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拥有重庆唯一的市级旅游管理类协同创新平台。

在发展目标上,地理与旅游学院强调以学院整体应用转型为契机,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以市级特色专业群建设为助力,强化融通型人才培养;围绕建设旅游智慧化创新平台建设,强化创新型人才培养;做大队伍规模,加大力度引进专职教师;提升队伍水平,多方式培育各类型高水平人才;增强实践能力,加强与政府部门和行业企业联系,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完善制度保障,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

抓住本质,培养人才

地理科学专业始建于1954年,1961年招收本科生,是西南地区最早设立的地理专业之一,办学历史悠久。该专业致力服务区域发展,为重庆市输送了约2/3的基础地理教育师资。

地理科学专业主要是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力量,本质上来讲是抓学科、抓专业、抓平台、抓管理,促进人才培养。创办于1980年的《地理教育》杂志,是全国优秀地理期刊,为目前国内最知名的面向基础地理教育的三大期刊之一,在地方高校中仅有金沙城js9线路检测中心创办,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在地理科学专业发展方面,学院强化师德师风建设,践行“四有”好老师要求,严格执行“零容忍”制度;持续壮大师资队伍,引进优秀人才和团队;改革教师评价体系,优化学院绩效方案,实现分类管理和考核,引导和激励教师回归教育初心、加大教学投入;构建多类教学组织,组建教学团队,聚焦开展教研教改;建立了“12345”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健全了质量保障长效机制。“1”中心——以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增强教学相关主体的质量保障意识,强化自我评估和持续改进,建设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2”维度——形成校内、校外质量评估体系;“3”层级——形成教指委、督导组和教研室三层监控组织体系;“4”环节——教学运行管理形成计划、执行、检查、反馈闭环系统;“5”重点——重点推进课堂教学、实习实践、毕业论文、创新创业、毕业生跟踪等5个关键环节的规范制定和精细化管理。

把握机遇,迎接挑战

迎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挑战,而机遇主要体现在学科的发展上。地理与旅游学院拥有两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一方面增强了专业的认同度,包括学校认同、社会认同和家庭认同。学校认同就意味着将来在实施专业调整时,地理专业会是相对比较稳定的专业;社会认同主要体现在就业方面,近几年实施的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美丽中国、西部开发等都与地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社会需要大量的地理专业人才,有很多适合地理、旅游人才的岗位;家庭认同表现在招生上,尤其是新高考制度的施行,吸引了众多中学生选学地理,为中学地理课程的开设和将来选报地理专业创造了契机。另一方面提升了教师对专业建设的认同感,我校地理专业自始至终没有改变过对“地理”的偏爱,建设的成就有助于增强在校师生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再深层次,成功获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创造了对专业深入改革的契机,能够顺势而为,进一步加大专业建设力度,减少发展阻力。

对于学科发展过程中将遇到的挑战,涉及主体是专业建设的问题,也就是如何提升专业实力的问题。其中专业师资水平、教学能力、教学手段、教学成果等方面都是获评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重要支撑。专业设施问题,软件、硬件配置以及实习环节、实习基地是否与国家一流专业相匹配;专业特色问题,相应的培养方案要凸显专业特色,实施错位发展,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形成自身发展优势;专业管理问题,包括相应的制度、管理方式、管理能力、管理水平等方面,做到转换思想观念来提升专业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在本学期召开的第一次教学工作会上,孟东方校长要求各教学单位认真研究自身专业特色和目标定位,将一流专业建设工作抓实抓细。地理与旅游学院也做出了相应的措施:一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二是提高师资队伍水平;三是建设高质量课程体系;四是完善高级别平台资源;五是加强高标准质量监测。

我校地理科学(师范)专业,始终践行着“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发展目标,充分发挥一流专业建设点的示范引领作用,力争专业建设再上新台阶。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以应用为导向,致力于服务文化旅游方面,以较强的实践能力深耕行业领域,学科专业的成就与稳步发展都离不开全体师生的努力。

旅游管理专业介绍:旅游管理专业始创于1995年,在26年发展历程中,先后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和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现有专任教师32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10人,博士15人。拥有重庆市全域智慧旅游协同创新中心、重庆市人工智能+智慧生态旅游学科群、重庆市地理科学和旅游管理应用型特色学科专业群、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旅游研究院长江旅游研究基地。

该专业科研成果突出,获教育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重庆市教学成果奖5项,打造了4门精品课程,近期出版9部教材,依托重庆全域智慧旅游协同创新中心,近期立项10个教研教改项目,25个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获得国家级、市级、行业立项建设。

地理科学专业介绍:地理科学专业始建于1954年,先后获重庆市特色专业、重庆市“三特行动计划”特色专业、重庆市首批一流专业、重庆市智慧生态旅游学科群和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通过国家二级师范认证。

地理科学专业拥有专任教师52人,其中高级职称43人,博士45人,博导4人,硕导38人。专业建有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西南山地分中心、三峡库区地表过程与环境遥感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长江上游湿地科学研究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市地理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11个市级教学科研平台。

该专业科研扎实,近五年承担国家级项目21项、省部级项目64项,获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重庆市发展研究奖2项、重庆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

地理科学专业专门培养能适应新时代中学地理教育发展需要,具有良好地理专业素养和教师职业修养,能胜任中学地理教学、教研和其他教育工作的人才。

 

大学城校区: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中路37号 邮编:401331 党政办电话:023-65362555
沙坪坝校区:重庆市沙坪坝区天陈路12号 邮编:400047
北碚校区:重庆市北碚区团山堡1号 邮编:400700
金沙js9线路中心(中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渝ICP 备05001042号


  • 新浪微博

  • 官方微信

  • 官方抖音